1、企业投融资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2、项目立项
此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国家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银行贷款申请
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内银行,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报告。
4、申请进口设备免税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境外投资项目核准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6、政府资金项目申报
企业为获得政府的无偿资助,需要对公司项目进行策划、设计、技术创新、技术规划等,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含管理团队、技术路线、方案、财务预测等,是政府无偿资助的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1)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
(2)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1)建筑减隔震行业概览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发育,板块运动活跃。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粗略估算,我国8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即地震高烈度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1%,其中,地震高烈度区有64个百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累计建成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2.5亿人,GDP达20万亿元,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目前,城市空间组织紧凑,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考虑、防控尚不到位。相较于国外,我国减隔震技术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减隔震具有重要的意义及现实需求。
2)建筑减隔震行业市场规模
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政策及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进行减隔震技术相关研究工作,自此,建筑减隔震的应用推广工作逐步推进。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以收入计,2017年我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4亿元,于2022年增长至41.1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8%,过去五年市场规模有所波动主要系产品价格下跌及下游建筑业全国开工延缓所带来的综合影响。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后,各地减隔震政策持续跟进。云南、山西、四川、上海、河北、安徽、陕西、山东、新疆、北京、浙江、黑龙江、吉林、包头和天津等省市均已出台相关政策通知。其中,山东临沂和新疆对减隔震的强制应用范围以及各环节和所有相关责任主体提出了细化的管理办法;内蒙古包头市要求对2021年9月1日以来进行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图审文件进行自查整改,并强调了违反规定可能面临的处罚措施;四川省住建厅、天津市住建委出台相关通知及工作方案,明确界定执行范围,消除政策执行的模糊边界,落实各方责任,细化落实措施;河北住建厅发布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包括《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应用技术标准》。河北雄安新区印发《关于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通知》,要求八大类建筑应当采取减隔震技术,鼓励其他建筑工程、装备式建筑使用减隔震技术,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地震安全专项规划》的落实。受益于2021年《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推出以及各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落地,预计未来新建及改造加固需求将释放巨量需求空间。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以收入计,中国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增长至128.1亿元,2022至202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5%。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3)建筑减隔震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我国抗震技术可分为传统抗震技术及减隔震技术。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加钢筋、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的用量来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以实现抵抗地震的效果,经济性较差、安全性较低。建筑减隔震技术为新一代抗震技术,抗震性能优越,可分为隔震技术与减震技术,根据建筑的种类不同、高度不同、所处的地段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减隔震产品。目前,我国仍然以传统抗震技术作为主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政策出台,强制使用建筑减隔震产品的范围更加广泛,推动了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建筑减隔震技术预计被应用于更多建筑项目中,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建筑减隔震分类具体如下:
唐山大地震是我国建筑抗震事业发展里程碑的重要节点。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全市97%以上的工业及民用建筑被摧毁。唐山是不设防城市,极大地加重了地震灾害。之后,我国对原《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进行了修订,总结了唐山地震的宏观经验,修改了建筑物设计烈度的确定原则,调整了结构影响系数,并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抵御措施做了修改和补充。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减隔震技术,并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加入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相关规定。2008年汶川地震后颁布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等文件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此后,我国建筑减隔震行业经历过两次重大的行业发展,第一次是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其中明确指出“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并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该《意见》发布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快速提升。
第二次是国务院颁布并于2021年9月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其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从立法角度规范了减隔震产品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建筑减隔震产品的使用从鼓励变为刚需,我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将享受政策红利快速发展。
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发展起步较晚,相较于日本等国家,整体建筑业中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水平仍相对较低。当前,受政策指引,减隔震技术在公共建筑的推广和应用较为广泛。未来,受强制性政策对市场需求所起到的示范性影响,应用空间将逐渐向民用建筑中拓展,推动减隔震技术的创新融合发展。同时,未来技术将向着混合减隔震体系、超高层建筑减隔震体系方向发展,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4)建筑减隔震行业面临的机遇
①国家政策与产业标准的发布推动建筑减隔震行业发展
建筑减隔震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国家政策与产业标准的发布是推动行业发展升级的重要途径。国令第744号《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发布意味着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建筑减隔震由鼓励性向强制性方向转变。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51408-2021)对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抗震墙砌体建筑、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等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国家政策、产业标准、验收规范等文件的发布明确了减隔震设计的方法、设计标准、构造措施等,明确了产品性能标准、检测检验方法,验收规范明确了施工、验收标准,使行业参与者的经营生产“有据可依”,有利于建筑减隔震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和产业升级。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建筑减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强制政策的实施起到的示范和鼓励作用,以及行业标准与规范为行业发展提供必要依据,未来行业将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市场前景广阔。
②减隔震技术在有效性及经济性上具有优势,是传统抗震技术的升级,可减少高烈度区域的抗震成本
减隔震技术通过减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耗能装置来隔离及耗散地震能量,而传统抗震技术主要通过增加建筑材料,以结构件本身损坏为代价抗震,相较而言,减隔震技术有较强的抗震效果,减震技术可使结构的地震反应降为传统抗震结构的20%-30%,隔震技术可使结构的地震反应降为传统抗震结构的50%-80%,减隔震技术还可保持上部结构弹性,极大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避免震后困难的修复工作,其有效性已经过国内外市场的验证。除此之外,高烈度区域为增强建筑抗震效果,往往需要增加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使用减隔震技术可减少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用量,降低总建筑安装成本,具有较强的经济性。综上所述,减隔震技术在有效性及经济性上具有优势,可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抗震技术,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③建筑减隔震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我国于2020年向世界作出的承诺。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规划了“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以及2030碳达峰的愿景。建筑行业在我国碳排放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1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0%,减排任务繁重。建筑使用减隔震技术后能够助力节省钢材水泥用量进而减少碳排放,有望成为建筑业有效减排抓手,助力建筑业上下游提高减排效率。
《商业计划书编制大概》
第一章 摘要
项目及公司简介、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产品/服务描述、行业与市场、市场营销策略、管理及运营、融资说明及财务预测
第二章 公司与管理介绍
企业简介、企业现状、企业管理团队、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发展情况、企业技术优势
第三章 产品与技术
项目产品情况、项目产品特点及优势分析
第四章 行业发展状况
全球市场现状、中国市场现状
第五章 市场需求分析
行业下游应用分析、全球市场规模
第六章 竞争分析
中国市场、厂商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七章 商业模式说明
商业模式概述、商业模式优势及可行性分析 、盈利模式
第八章 融资说明
融资方式、资金使用计划、资金退出
第九章 财务分析与预测
基本数据、利润估算、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财务生存能力分析、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结论
第十章 SWOT分析
行业SWOT分析、项目SWOT分析
第十一章 风险评估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与市场竞争风险、环保风险、管理风险
第十二章 小结
经济效益的结论、 社会效益的结论、市场消化能力的结论